12月28日上午,2017年第4期珞珈青年学者跨学科论坛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5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以“智慧中国——大数据时代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为主题,由我院吴丹教授领衔的“人机交互与协作创新”青年团队、冉从敬教授领衔的“专利大数据研究”青年团队、孙永强教授作为联合负责人领衔的“商业大数据驱动的管理创新研究”青年团队,以及来自经济与管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社会学系组建的“大数据驱动的投资管理研究”团队、“新媒体与新社会化研究”团队、“幸福科学与积极教育研究”团队联合承办,我院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马费成教授担任点评嘉宾。来自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新闻与传播学院、计算机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学院、国际软件学院等学院的特邀专家和青年学者等60余人参与了此次跨学科论坛。
我院青年教师、“商业大数据驱动的管理创新研究”青年团队联合负责人孙永强教授做题为“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系统行为学研究”的主题发言,探讨了大数据时代的研究特征及对信息系统行为学提出的挑战,通过梳理近五年来发表在信息系统领域三大顶级期刊的论文,总结了信息系统研究中经济计量范式的崛起、混合方法与一文多研的涌现、认知神经方法的应用等七大趋势并对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系统行为学研究提供了参考建议。
“人机交互与协作创新”青年团队负责人吴丹教授做题为“交互式智能大数据分析与信息服务”的主题发言,吴丹教授从大数据来源、大数据挖掘、大数据建模和大数据可视化等方面介绍了现行的一些大数据分析方法,并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在智慧信息服务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智能信息搜索与推荐、智能舆情分析与预警、智慧文化服务和智能人人交互等方面的内容。
“专利大数据研究”青年团队负责人冉从敬教授做题为“大数据应用模式分析——以"智慧专利港湾"开发为例”的主题发言,指出专利具有法律性、经济性、资产性、信息性、技术性等多重属性,在大数据时代有众多挑战与机遇。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产学研转移转化,打造专利转让许可高速公路,构建基于数据计量的专利战略分析模型,进一步形成专利资源、营销、战略融合平台,推动科技创新。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彭智勇教授、社会学系罗教讲教授和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刘伟教授分别对相关报告进行了点评,对数据融合、跨学科合作、大数据技术与科学想象等问题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最后,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信息管理学院马费成教授为此次论坛做总结点评。他高度肯定了举办跨学科论坛的价值,指出六位青年才俊的发言都切中了非常前沿、热点的交叉问题,无论是研究水平还是表达水平都非常高,体现了武汉大学青年学者的水平,实现了社会科学不同研究领域的对话与聚焦。不过,在学科之间的自觉、深度融合与“以小见大”产生重大影响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当前,信息、数据的存放、传递、获取方式发生了本质变化,“云物大智移”(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技术)实现了信息的无缝连接,打破了时空的阻隔;信息交流方式的变化推动了无形学院、无形集体的真正形成;信息链结构也发生深刻改变,可以从任何一个节点开始挖掘出智慧、知识、解决方案;可视化技术推动了研究过程、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的变化。实时在线海量数据与遍及各行各业的智能化工具的应用开启了知识自动化的时代,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我们要强调大数据时代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变化。马费成教授进一步指出,在开展研究工作时需要注意到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研究的自身特点,注意到人和社会的很多特殊性和典型性。模型、数据在今天的技术环境下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但也有其局限性,这种局限性需要通过对社会科学本源的分析、定性的语义的分析来加以补充,所以不能单纯以一堆数据一堆模型为基础,而抛弃了“想象”。在科学研究中,除了逻辑的、科学的思考外,文学、艺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本来的想象也是不可缺少的。最后,马费成教授表示,希望人文社科学者们既在工程、逻辑、科学中进一步探索,也要在人文艺术的想象中进一步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