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徽,男,中共党员,湖北随州人,武汉大学2012级情报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校优秀毕业生,曾带队深入山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团队获学校二等奖,个人成果获学校一等奖和湖北省第八届挑战杯三等奖。2012年考入武汉大学情报学专业,导师邱均平教授,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与信息计量。先后参加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等众多评价研究项目,发表论文8篇。
我坚信水到渠成,只要付出足够多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做科研也是一样,没有捷径,唯有足够努力,方能修成正果。我的科研体会有这样几点:第一,心静,不能急于求成;第二,专一,研究方向要明确,且专一深入,不能广撒网;第三,多问,主动向导师或者师兄师姐请教,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第四,多看,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沿热点,寻找自己的突破点;第五,模仿,专业术语的描述、学术语句的表达、学术观点总结方法,在模仿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进步。
回顾我的科研入门之路,一切都还是那么清晰。从湖经到武大,看似很近,实则很远,尤其是在科研方面,要从零开始。记得刚来导师实验室,我甚至不知道什么叫“可视化”,上课的时候也明显感觉到与同学有很大差距。越感觉差距大,我就越觉得要努力。一边积极完成各种课堂任务,一边看论文、学工具、打基础。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好不容易完成一篇论文,结果还多次被拒了。自知水平很差,也没敢拿给师兄修改,自己琢磨着,终究也没琢磨出什么。第二学期,迫于资格论文的压力,更多的时间花在科研上。找了几篇自己研究领域的高被引论文,仔细研究、琢磨,然后学习模仿。有不懂的地方就找师兄请教,偶尔问几个问题,师兄们都挺乐意帮忙解决,一点一点解决了很多问题。最后我模仿出一篇论文,怀着忐忑的心情拿给师兄修改,看着密密麻麻的修改批注,内心很感动。经过反复几次的修改,我终于觉得这篇文章像模像样了。在琢磨师兄修改批注的过程中,我仔细研究了他修改的每一个标点符号、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慢慢体会到了论文写作中专业的表达方式,也有了自己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方式。
花了如此多的心血,本来信心满满,结果论文还是被拒。再加上暑期找实习不顺利,心情更加沮丧了。“一怒之下”,我决定做一件疯狂的事情,生活不应该这么平淡,应该也必须充满激情。于是就有了川藏之行,自由自在地骑着单车,尽情感受路边的草原雪山,偶尔也思考一下人生。从拉萨回来以后,虽然没有得出什么重大的结论,但是又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全身充满了力量。于是迅速的将上学期总结过的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结合实证数据分析,整理成了文章,并在一周之内投稿出去了。师兄指导的那篇文章,我又耐心的琢磨了几天,修改完也迅速地投稿出去了。漫长地等待之后,这两篇文章在同一天被录用。也许正是这种巧合,激发了我内心更大的欲望。我要做好科研,多发论文,我的目标是国奖。正是有了这个目标,即使熬到深夜十二点也不会觉得累,论文被拒十几次也不会觉得心寒。
现在回头看看,也许这一切的付出不一定值得,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方面花得太多,其它方面就少了。但是我不会后悔,圆了学生时代的最后一个梦,一切又都是值得的。想告诉各位师弟师妹,生活和学习一定要有目标。不然就会像窗子里的苍蝇,前途一片光明,却总也找不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