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先说明一下“我是谁”这个问题?毫无疑问,我在概率分布上是一个普通人,既不是高智商的天才,也不是低智商的脑残。和别人有一些区别可能在于我的逻辑思维能力清晰一点,能够花费相当的时间考虑问题,能够有计划有毅力把一件事做完整,有优秀的人鼓励,最后还要加上一些运气的成分。所以说,我并不特殊,就像每年都有人获得国奖一样,幸运的是,2014年我成为其中之一。我可以做到的事情,我相信大家也有机会实现。
研究生自然以研究为主,但是研究并不是研究生自然习得的能力,这里面有一个学习积累的过程。学术研究是一个探索未知的事业,当我们学习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现了新问题,这个新问题就是我们研究要解决的对象。已有的学习积累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必备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必要的研究角度,同时去除了很多不正确的研究方向。毕竟,没人相信一个连学科基本概念术语都不懂的人能够产出一篇标准规范的学术成果。“问题”是学术研究的目标。我们需要思考这个问题是什么,描述、解释或者验证这个问题需要哪些观点或者事实的支持,关注这些内容的思考为“问题”的解决确定了一个研究路径,乃至起点。当我们能够确定问题的起点、路径和目标,并能够把它们用论文的形式写作出来,那么“问题”在这个角度上就得到了完满地解决。在学术工作上,每一次“完满”就代表着新“问题”的解决;学术工作要求被“超越”,要求不断过时。我们要在不断被超越,不断探索未知的路上奔跑。
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是真正的研究者。我关注的问题主要是源自对不了解的事情的好奇。我想了解未知:现在是什么样子的,能不能提出一个合理性的解释,如何实现,对社会有什么用,等等。我只希望进行一场自我“祛魅”。我希望,任何时候,只要我想了解,我就能够了解;我知道或者说相信,在原则上,并没有任何神秘,不可测知的力量在发挥作用;我知道或者说相信,在原则上,通过计算,我们可以支配万物。
我只是希望能够了解更多,在研究生这种环境中,这种驱动力就化成了不断解决问题的行动。最后附上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在《学术作为一种志业》中关于学术对于个人的实际“生命”究竟有什么积极贡献的理解:首先,学问让我们得到关于技术的知识,好让我们通过计算,支配我们的生活,支配外在事物以及人的行为。其次,学问能够给我们思想的方法,思考的工具和训练。第三项好处,清明。
编者注:“祛魅”是指对于科学和知识的神秘性、神圣性、魅惑力的消解。引申之,也可以指主体在文化态度上对于崇高、典范、儒雅、宏大叙事、元话语的能指疑虑或表征确认。